导弹技术发展,亚太地区的安全局势也在变。 以前配资炒股新手入门,中、俄、朝三国的军事重心是海上,现在慢慢转向陆地上的导弹基地了。 早在过去几十年,美国在亚太地区靠的就是航母战斗群,那是他们的军事象征。 但现在导弹技术进步太快配资炒股新手入门,特别是反舰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航母在高强度战争中的生存能力大大降低。 这三个国家也陆续搞出了不少先进的导弹系统, 像中国的东风-21D、东风-26和东风-17,俄罗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锆石”导弹,还有朝鲜的“火星”系列导弹。 现在打仗,基本就是“发现就摧毁”。航母虽然还有威慑力,也能到处跑,但在导弹的集中打击下,实在太脆弱了。
美国好像也发现了这个变化,开始调整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不再只依赖航母战斗群,而是加强导弹打击能力。 9月,美日搞联合军演的时候,美国陆军第一次把“堤丰”导弹系统正式部署到日本岩国基地,还暗示说可能会长期驻扎。 “堤丰”系统是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搞的第一个陆基中程导弹系统, 能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射程大约1800-2000公里)和“标准-6”(射程大约500公里)来打地面目标, 以后可能还会用上“暗鹰”高超音速导弹。
如果把这些导弹部署在日本和第一/二岛链的多个地方, 就能持续打击中国沿海、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压缩对方的反应时间,增加冲突升级的风险。 美国这是想把导弹战变成压迫邻国的工具,直接把攻击平台搬到别人家门口。 日本战后一直坚持“专守防卫”,就是给美军当后勤和防空盾牌。 但2022年新出的安保文件说要发展“反击能力”,防卫预算也大大增加,开始具备远程打击能力。
日本不仅提供部署基地,还帮忙建立所谓的“分布式打击网络”。 他们计划在熊本部署12式地对舰远程导弹,射程已经延长到大约1000公里。 日本的地理位置使得它的导弹部署能分成不同区域,南部瞄准中国沿海的经济中心,北部威胁俄罗斯远东,中部覆盖朝鲜。 对中国来说, “堤丰”系统的部署直接威胁到长三角、珠三角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压缩了中国东部战区的战略空间。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已经说了,这种部署“严重破坏亚太地区的战略稳定”。
对俄罗斯来说,部署在北海道的导弹直接威胁到俄罗斯远东舰队基地和战略空军机场。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警告说,这已经构成“直接战略威胁”,并且不排除采取对等反制措施。 朝鲜的情况更复杂,因为它的国土完全在“战斧”和“标准-6”的打击范围内,随便在哪里部署导弹基地,都会让它“首波摧毁”的风险大大增加。 面对这种情况,中、俄、朝三国的战略重点也在调整。 打击美军航母仍然重要,但优先级已经变了。现在更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摧毁美军部署在日本的导弹阵地。
这种共识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现实威胁逼出来的。 只有先削弱或摧毁这些固定发射场,才能降低自己本土持续被攻击的风险,为后续行动创造机会。 多方向、多弹种、多平台的联合打击可能成为选择, 中国可以用东风-17、东风-26等高超声速导弹和中程导弹;俄罗斯可以用“锆石”导弹和远程轰炸机;朝鲜可以用多管火箭炮和短程导弹进行饱和打击。
如果驻日导弹阵地在冲突中被摧毁,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俄罗斯可能会在欧洲方向增加施压力度,朝鲜可能会在半岛采取更强硬的姿态, 伊朗可能会在中东发起新一轮反美行动,让美国面临多线牵制和资源分散的局面。 俄罗斯和朝鲜已经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约定相互援助,形成中俄朝在东北亚的协同应对格局。 美日同盟虽然在加强,但面对多方向压力和潜在的双线作战风险,它的威慑能力和成本都会受到考验。
特朗普曾说“中俄绝不会动用武力对抗美国”,这可能暗示美国未来更倾向于采取代理人战争,而不是直接军事对抗。 导弹精度提高,加上侦察打击链的进步,使得关键基础设施成为高价值目标。 固定发射阵地因为目标明确,容易被监视和定位,反而成为优先打击对象。 现在打仗更看重“发现—决策—打击—评估”的速度,固定平台在这个链条中既重要又脆弱。 相比机动性强的航母,固定导弹基地虽然位置固定,但发射成本更低,火力更强,也更能持久作战。
未来5-10年,亚太地区的安全局势可能会从“航母威慑+前沿存在”变成“导弹威慑+分布式火力”,冲突爆发的门槛降低,但升级的风险却在上升。 亚太地区的军事游戏规则已经变了。 当导弹取代航母成为对话的工具,日本列岛上的发射阵地已经成为新的焦点。 美国想通过部署导弹来控制亚太地区,但结果很可能是加速地区军事对抗的升级。对中、俄、朝来说,优先摧毁这些固定阵地已经成为维护自身安全的唯一选择。 参考资料: 1.《美军将首次在日本部署“堤丰”中导系统,专家:针对性实战意图明显》2025-09-0107:05|来源:环球网 2.《俄罗斯再次警告日本》2025-08-3015:18|来源:鲁中晨报 3.《特朗普称中俄朝对抗美国,中方回应》2025-09-0417:25|来源:福建日报
启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